陈平原(左)与熊育群跨界谈话。实习生 林施铭 摄
南都讯 记者尚黎阳 实习生林施铭 8月20日,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,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,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,和广东省作协副主席、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,就“新时代视野中的岭南文化”话题,在289艺术空间活力非遗馆进行了一场跨界谈话。陈平原认为,要振兴广东本地的教育,助力岭南文化自我九游体育更新,熊育群强调,岭南文化在开放兼容的同时,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。
岭南文化正在与时俱进
为何会关注区域文化?陈平原说,近年来,政府对区域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,并通过媒体努力把广东文化推荐给普通大众,甚至进入校园,此外,省市县非遗的工作得到迅速的推广,所以100多年来,区域文化作为研究的思路和视角,逐渐进入大众视野,今天不仅谈区域文化,还在广东谈岭南文化。
“按照第6次人口调查的结果,广东人口1.04亿,是九游体育注册全国省份最大的人口,流动人口是3218万,是全国流动人口最多的,换句话说,3个人就有一个人是外地人。”陈平原说,在他九游体育app读书的年代,广东人很多不吃辣,如今很多人也喜欢川菜湘菜。高移民的比例,到底改变了什么?
陈平原表示,任何有生命的物体都有自我更新的能力,就像河流,有时候在山坡下,有时候在田野,时代变化着,河流也会随之流动,流到什么地方很难说,但只要保持文化的基因,又有现实的表现,这样就能保持活力。不管主动还是被动,岭南文化正在与时俱进。
陈平原对广东教育的振兴非常关注。“最近几年,我特别关注广东的教育投入增长以及政府的决策”,他说,广东准备3年内投入50亿专项资金给7所高校以及18个一级学科,广东省政府还和深圳、东莞和佛山三个市签订合作协议,投资60个亿帮助南方科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跟佛山理工学院,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,这些都是很好的消息。不过,陈平原希望,能够重视对人文以及社会科学的支持,它们会帮助岭南文化的自我更新。
熊育群认为,陈平原从学者的角度对岭南文化进行了梳理,自己作为外地人,来到岭南20多年,算是新客家人了,要从一个感性层面来谈。“现在谈岭南文化常说是移民的文化,是中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结合,有潮汕民系、客家民系、广府民系三个民系,三方融合到岭南文化最根本的谱系。”
“岭南文化是一个平静的文化。”熊育群说,岭南文化务实,很多奢侈品无法在这里很好地推销。今天谈的话题,原本以为会是年龄大的人更关心,结果现场都是年轻人,这是个特别有生机的现象,自己对岭南文化非常有信心。
传统与创新并不互相妨碍
怎么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?和现代文明的关系应如何协调?陈平原说,希望祖宗的工艺美术等能够流传下来好好保护,这跟创新是不矛盾的。非物质文化遗传就只考虑保护,不考虑创新,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吸取经验,然后做产业化的创新,但这是两条路,两条路要区分开来,保护自家的传统和开放的心态,两者并不互相妨碍。
陈平原强调,每个地域的文化跟长期的历史风土,有的是正面的条件,有的是负面的条件,所以谈文化时,切忌只说好话。优点在哪里?缺点在哪里?必须意识到自己的遗憾。地域文化之所以存在,就是在比较中产生的。
熊育群认为,把传统和创新两者对立起来是很奇怪的,如果没有传统,那谈何创新?比如有些岭南的建筑,把其他元素融进来,既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生活和审美,岭南的文化也在其中,是一种自然的融合。岭南文化是最开放兼容创新的,但在开放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。
人物卡片
陈平原
广东潮州人,文学博士,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、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、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。
先后出版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》《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》《千古文人侠客梦》《中国散文小说史》《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》《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》《作为学科的文学史》《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》《当代中国人文观察》等著作三十余种。
熊育群
出生于湖南岳阳屈原管理区,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工民建专业毕业,一级作家,现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、广东文学院院长、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、同济大学兼职教授、广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。
1984年开始发表诗歌,出版有诗集《三只眼睛》,长篇小说《连尔居》《己卯年雨雪》,散文集及长篇纪实作品《春天的十二条河流》《西藏的感动》《走不完的西藏》《罗马的时光游戏》《路上的祖先》《雪域神灵》,摄影散文集《探险西藏》,文艺对话录《把你点燃》等18部作品。
本文由xiaomi于2025-09-23发表在九游体育 (jiuyou)官方网站-精彩体育电竞赛事平台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iu-join-jiuyou.com/2025/09/60.html
发表评论